甘蔗種植面積決定了甘蔗產量,從而決定了制糖企業的生存發展。近年來,廣西鳳糖將發展甘蔗生產作為重中之重。每年甘蔗種植工作結束后,廣西鳳糖旗下各制糖企業組織開展甘蔗種植面積測量工作,這不僅需要抽調較多的工作人員,而且要配備大量的車輛、測量工具以及費用開支。2025年,廣西鳳糖借科技之力破局,將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,從而實現從“人工跑腿”向“一鍵出圖”的跨越,規范有序、精準高效地開展甘蔗種植面積測量工作,為“數字蔗田”鋪就發展基石,助推甘蔗生產智能化進程。
測量技術數字化革新:從模糊估算到精準掌控
傳統的蔗地面積驗收如同一場“苦戰”:工作人員拿著皮尺、竹竿穿梭田間,測量蔗地的長度、寬度等數據,并結合蔗地地形地貌,運用幾何圖形計算公式計算蔗地面積,手工記錄在冊后,還要進一步整理、統計、核對,工作量較大。測量不規則形狀蔗地時,測量結果與實際偏差大,而且在后續整理、統計中易出現差錯。
在十余年前,工作人員借助衛星定位技術,通過手持測畝儀圍著蔗地繞圈的方法完成蔗地測量,該方法雖提升了測量效率,但也需要另行組織專門人員進行數據讀取、錄入、比對及排查、校正。
2025年,廣西鳳糖開啟蔗地面積測量數字化革新,攜手廣西潤桂科技有限公司,依據農務需求及農務后臺系統運行情況,成功開發出以“精準定位-智能操作-云端管理”全鏈條創新的蔗地面積測量模式,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手持測畝儀圍著蔗地繞圈及手機APP便可完成蔗農信息確認及種植品種、種植行距、前薦作物、土地類型等選擇確認工作,實現數據實時上傳系統后臺,實時完成數據核對反饋、現場校正存疑信息,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、有效降低工作重疊程度。
驗收流程輕簡化提升:從繁瑣低效到便捷高效
以往的蔗地面積驗收需要同時配備“室外測量組”“室內數據處理組”兩班人馬,每次在室外完成蔗地面積測量后,還需到室內完成導出、人工錄入、重疊復核等“工序”。室內外人員齊上陣,耗費大量精力。而且驗收重疊率核查,要等驗收全部結束,再召集至少十多人花費近兩至三周,對著地塊軌跡圖逐一“找茬”,才能處理更正信息。
如今的“精準定位-智能操作-云端管理”全鏈條創新的蔗地面積測量模式,如同一把“效率利劍”“重疊粉碎機”,簡化了繁瑣的流程,減免了大量的重復測量工作。設備直連系統實現驗收數據“秒傳”,無需專門導出、錄入、比對。實時顯示重疊面積,工作人員現場就能循著軌跡查證處理,實現“丈量即入庫,出圖即合規”,一步到位存數據。通過該模式,工作人員只需輕松攜帶設備,沿著地塊邊界繞圈,系統便自動生成地塊坐標、面積數據并實時上傳系統后臺,即時完成數據核對。每人每日可完成小地塊70畝以上、連片大地塊幾百畝的驗收面積,效率比傳統模式提升5倍以上,大大提升了農務管理效率。
科技加持下的驗收模式,為農務管理“減負增速”。驗收人員精簡50%,室內數據整理人員銳減,人力成本直線下降;精準數據成為驗收“推進器”,測量結果秒傳平臺,數據處理高效省時;工作人員指尖輕點即可實時查詢進度,部門也能隨時掌握驗收動態;地塊詳情、歷史數據盡在屏幕之中,輕松實現“一塊屏管萬畝地”,農務管理大步邁進智能時代。
未來,廣西鳳糖將持續聚焦科技賦能,激活光明糖業新質生產力,加速農務管理數字化,筑牢農業現代化根基,讓糖料蔗產業大步邁向高端化、智能化,全力助推光明食品集團“產業攀升、 主業利潤倍增”計劃穩步落地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奮進。
沒有資料